竭泽而渔
拼音:jié zé ér yú
简拼:jzey
典故:《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结构:偏正式
年代:古代
词性:中性
常用性:常用
近义词:杀鸡取卵、不留余地
反义词:从长计议
同韵词:高步通衢、不顾大局、陷入僵局、流血成渠、高步云衢、夏屋渠渠、柳陌花衢、背碑覆局、三纸无驴、通观全局、......
英文:kill the goose that laid the golden eggs
德文:denTeichtrockenlegen,umandieFischezukommen
故事:春秋时期,晋文公率军在城濮与楚国对峙,他问狐偃如何胜强大的楚军。狐偃献计用欺骗的办法。他又问雍季如何处理,雍季说用欺骗的办法只能是把池水弄干捉鱼,到第二年就没鱼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晋文公综合他们意见取得胜利
造句:
◎ 这种杀鸡取蛋、竭泽而渔的办法,必然导致生产的萎缩和下降,结果是为了一个企业的眼前的暂时的利益,损害国家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 竭泽而渔并没有建立能支持长期现代战争的战时军事经济体制。
◎ 可是,就在70年代中期之前的20多年的时间里,人们把大黄鱼资源的基础,如同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把大黄鱼"家族"彻底推垮了,资源严重枯竭,无法形成渔汛,甚至难觅其踪。
解释一: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出处一: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义赏》
举例一:另外的错误观点,就是不顾人民困难,只顾政府和军队的需要,竭泽而渔,诛求无已。毛泽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
解释二:泽:池、湖。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馀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出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