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 唐·杜甫

充耳不闻


拼音:chōng ěr bù wén

简拼:cebw

典故:《诗·邶风·旄丘》:“叔兮伯兮, 如充耳。”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含贬义,表示对别人的意见不在意

结构:偏正式

年代:近代

词性:贬义

常用性:常用

近义词:不闻不问、装聋作哑

反义词:洗耳恭听

押韵词:未亡人、不染一尘、卓立鸡群、济世爱民、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撅竖小人、有己无人、化外之民、钦敬之忱、体国安民、......

歇后语:对牛弹琴;聋子戴耳机

灯谜面:龙;聋;装聋;聋子打铃

英文:close/stop one's ear to

日文:耳(みみ)をふさいで聞こうとしない

法文:fairelasourdeoreilleà

德文:voretwasseinOhrverschlieβen<sichtaubstellen>

俄文:оставáтьсяглухим

造句:
◎ 对于无德者言德,常常充耳不闻,你说你的,他干他的。
◎ 所以,理解的目的往往是想通过理解得到某些东西,否则,受传者就会对所传信息熟视无睹、充耳不闻。
◎ 她起初还和她们分辩,无奈说的人都似乎证据确凿地肯定了,说也无用,只得充耳不闻,一任她们去闹;于是大家都当她是默认了。
◎ 有这种思想的领导把资历看成是选拔干部的唯一标准,对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 如果一个领导者缺少对工作、对事业的高度的责任感,那么,他对群众的呼声、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就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会自觉地去解决。
◎ 而对于这一切,我的祖母却充耳不闻。
◎ 我身后是食客们混沌重浊的用餐声,我充耳不闻,她背后是小街上一片明晃晃的人影在无声地晃动,她正摊开菜单,似乎很专心的样子。
◎ 可惜,培根说了三百多年了,仍然有人充耳不闻,拒绝诸如此类的"带功报告"。
◎ 那时他打定了寻死的主意,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消息充耳不闻。
◎ 一天,M老师正在上课,几乎全班同学都按要求在做课堂作业,唯独学生A充耳不闻、袖手旁观。

语文教学:想想看,如果一个“充耳不闻”的人,对外界的一切无动于衷,必然也是“视而不见”的人了。桂文亚《你一定会听见的》初中三册·课文·20

解释一: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举例一:这里袁伯珍只装作~,一面出了告示,按户收起捐来。(《晚清文学丛钞·官场维新记》第九回)

解释二:充:塞住。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出处二:叔兮伯兮,褎如充耳。《诗经·邶风·旄丘》

举例二:这里袁伯珍只装作充耳不闻,一面出了告示,按户收起捐来。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九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