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拼音:bǎi jiā zhēng míng
简拼:bjzm
典故: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载春秋战国时代。各种思想、学说自由论争,呈繁荣景象。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允许各种学术流派发表意见
结构:主谓式
年代:古代
词性:中性
常用性:常用
近义词: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反义词:噤若寒蝉、强求一律、一家之言
押韵词:十里长亭、嫉贤妒能、兵马不动,粮草先行、狼心狗行、一无所能、学业有成、眉目传情、一见锺情、磊落豪横、另眼看承、......
英文:contention of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日文:百家争鳴(ひゃっかそうめい)
俄文:Пустьсопéрничаютстошкол
造句: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为造就优秀人才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牢牢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学术环境,为进一步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而努力奋斗。
◎ 这场讨论延续了将近一年,使一些怀疑"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否应该实行的人改变了看法,对我国学术界的繁荣产生了特殊影响。
◎ 还有一种人就是评论工作者 ,他们对一个问题可以有各种各样意见 ,特别是艺术派别上的看法 ,有时会针锋相对 ,百家争鸣 ,甚至会为一种流派说些过头话 。
◎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 邓小平同志强调:"一定要坚决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允许有丝毫动摇"。"
◎ 《光明日报》用专刊的形式,依照"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文革"前进行了10年学术宣传和学术争鸣,组织了多次在国内很有影响的学术讨论。
◎ 邓小平文艺理论强调"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这是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核心思想。
◎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党的繁荣科学和艺术的方针。
◎ 学会宗旨学会以发展和繁荣我国的天文事业为宗旨,认真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民主,开展学术上的自由讨论,团结广大天文工作者和有关的科学技术工作者,为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
◎ 所谓"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就是描写当时盛况的。
◎ 而对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企图利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进行反党反人民反社会主义活动的阴谋,在这个"照妖镜"面前,就更难得逞了。
◎ 例如党的"双百"方针,就正确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文艺的发展规律,以及文艺创作规律、文艺欣赏与批评的规律,是促进创作百花齐放和学术百家争鸣、推动文艺繁荣的长期性的基本方针。"
◎ 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消除这些障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迅速发展我国的文化、科学和经济。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1956年由毛泽东同志提出来的。
◎ 这种精神,包括在学术上自由地交换意见,自由地提出问题,也包括对不同观点甚至对立意见的开明、宽容的态度,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的精神,百家争鸣,求同存异。
◎ 这样,"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成为我们文化工作的长期的根本性的指导方针。
◎ 八大以后,在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的形势下,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进一步系统地论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明确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语文教学:春秋战国间剧烈的变化,百家争鸣,最后又以暴力完成统一,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黄仁宇《孔孟》高中五册·课文·4
解释一: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百家,这种观点的人或各种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
举例一:没有~,就没有学术的繁荣和发展。
出处二:《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
举例二:自春秋末年以来,中国的思想得到一个极大的开放,呈现出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郭沫若《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