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品出于人品 - 清·刘熙载

锱铢必较


拼音:zī zhū bì jiào

简拼:zzbj

典故:宋·陈文尉《陈克斋集》:“先生造理精微,见于处事,权衡轻重,锱铢必较。”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结构:主谓式

年代:古代

词性:贬义

常用性:常用

近义词:锱铢较量、斤斤计较、一毛不拔

反义词:慷慨解囊、满不在乎、豁达大度

同韵词:剪须和药、独行其道、尊师重道、卖狗皮膏药、朝奏夕召、灵丹圣药、不易之道、经邦论道、谑浪笑傲、好心无好报、......

英文:haggle over every penny

造句:
◎ 她们都是有年龄有阅历的人,而且都是多年混迹于商场,对利益看得很重,全是寸利必争,锱铢必较,都懂惟利是图,赔本的买卖不做,至少也要等价交换打个平手。

语文教学: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朱光潜《咬文爵字》高中二册·课文·13

解释一:锱:1/4两;铢:1/24两。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

举例一:夏衍《论正规化》:“涉及个人,则睚眦必报,~。”

解释二:锱、铢: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出处二: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荀子·富国》

举例二:就是族中亲派,不论亲疏,但与他财利交往,锱铢必较,一些情面也没有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