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知之
拼音:shēng ér zhī zhī
简拼:sezz
典故:《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本能
结构:偏正式
年代:古代
词性:中性
常用性:常用
反义词:学而知之
押韵词:返哺之私、威无所施、心乱如丝、山峙渊渟、公尔忘私、快刀斩乱丝、来好息师、霸王之资、剪发披缁、鞭墓戮尸、......
英文:knowwithoutlearning
故事: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孔子被人们认为天生的聪明,自从娘胎里出来就能对天下万事万物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学生把这种说法告诉孔子。孔子说世上没有生而知之的人,只有孜孜不倦地学习与研究才会懂得那么多的道理的
造句:
◎ 任何杰出人物都不是生而知之,其社会实践经历愈丰富的人,其心灵历程就愈复杂,充满了艰辛的人生探索。
◎ 我国唐代著名教育家韩愈早就写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语文教学: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高中二册·课文·21
解释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举例一:人非~者,孰能无惑。(唐·韩愈《师说》)
出处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举例二: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