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假思索
拼音:bù jiǎ sī suǒ
简拼:bjss
典故:宋·黄榦《黄勉斋文集》卷四:“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懒于思考,不负责任的办事
结构:动宾式
年代:古代
词性:中性
常用性:常用
近义词:一挥而就、脱口而出、一目十行
反义词:慢条斯理、深思熟虑
押韵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束缊请火、连天峰火、收园结果、敲冰求火、东涂西抹、言必信,行必果、抱薪救火、咬耳朵、自食其果、......
灯谜面:认真考虑;真动脑筋
英文:do something unthinking
日文:考(かんが)えもしない,思索(しさく)を加(くわ)えず
法文:sansréflexion
德文:ohnesichdabeiGedankenzumachen<ohneZǒgern>
俄文:незадумываясь
造句:
◎ 龚水鹏仿佛不假思索地在黑板上"刷刷刷"写出答案,20秒内做完了这8道题,而手持计算器与他对抗的一位教师此时仅完成了两道题!
◎ 对于这个问题,往往会有人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吨铁比一吨木头重!他忘记了一吨总是一吨,照英国制的算法,同样等于二千二百四十磅;照美国制的算法,同样等于二千磅。
◎ 如果就此而发问,衣服是怎样产生的?也许有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这个似乎是小孩都懂的"常识":为了遮羞,人们就发明了衣服呗!但认真推敲,这个答案却未必正确。
◎ 弟弟不假思索地回答,细细的手指钩了钩,就要把那花团摘下来。
◎ 博学的老王不假思索地引经据典"《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载:唐朝狄仁杰很得武则天信任。
◎ 我晓得她的心事,所以这样不假思索地回答她。
◎ 爸爸接着说:"兰兰想和他们比吗?"不甘示弱的我又不假思索地说:"我想!"爸爸又笑了。
◎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了爸爸的提问。
◎ 生活中,我们常常不假思索地走我们熟悉的路,尽管那算不上是条捷径。
◎ 比如,通往山顶的路有几十条,人们会不假思索地走那条自己最熟悉的路,尽管它并不平坦也不是捷径;一棵直耸云霄的大树,于是"参天大树"的烙印便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某种固定的样式,即使我们站在山顶上,我们也不情愿地改变样式中"参天大树"的形象。
◎ 我曾有意用轻松的口吻问学生:"火车撞鼻头,为啥会朝上?"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火车开得快呀!假使火车开得慢,至多被撞出轨道。"
◎ 不假思索,即兴写来,一孔之见,信口开河。
◎ 拟出这电文,我是不假思索。
◎ 丈夫不假思索地说:"是个女孩,就叫丁香。"
◎ 又过了一会儿,她温存地问:"你还恨我吗?"我不假思索,生硬地回答:"不,我只恨自己!""洁,"她靠近了我,"应当承认,我们太年轻,太无知了。
◎ (不假思索)洗了,可舒服啦,全身上下滑溜溜的。
◎ 这个地名出现在她脑海里,几乎与发音同步,她简直不假思索便脱口而出。
语文教学: 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次成功的实验》小学五册·课文·30
解释一: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出处一: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宋·黄榦《黄勉斋文集》卷四
举例一:华安~,援笔立就,手捧所做呈上。(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六)
解释二:假:假借,依靠。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出处二:宋·黄榦《黄勉斋文集》卷四:“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
举例二:华安~,援笔立就,手捧所做呈上。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