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之高阁
拼音:shù zhī gāo gé
简拼:szgg
典故:《晋书·庾翼传》:“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结构:偏正式
年代:古代
词性:中性
常用性:常用
近义词:置之不理、置之度外
反义词:爱不释手、掌上明珠
押韵词:不让之责、贫嘴薄舌、歌功颂德、人言啧啧、无其奈何、乐以道和、楚弓楚得、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鼓吻弄舌、三兽渡河、......
灯谜面:藏书楼
英文:pigeon-hole
日文:棚(たな)あげする,棚あげにする
法文:laisserdormirdanslescartons<laisserdecǒté>
德文:etwaszudenAktenlegen<etwasaufdielangeBankschieben>
故事:东晋著名将领庾翼很有学问,他奉旨驻守武昌,把武昌治理得社会安定、百姓富足。他带兵北伐,收复了北方部分领土,他对当时两个善辩的名人杜宏和殷浩看不惯,认为应该把他们束之高阁,等天下太平时,再考虑让他们做一些事情
造句:
◎ 在法律适用上,或因无明晰的法律规定可循使执法者不能有效操作从而致法律束之高阁,或因法律规定的艰深不明或模糊而使执法者不能正确有效地适用法律,或因法律规定相互之间发生冲突而不知该如何适用法律,或因法律与现实生活之间出现裂缝和脱节而致法律的适用活动陷入窘境,所有这些都会弱化法律效力的实现。
◎ 我们的孩子正是在这些具体的生活事件中,学会如何把理想束之高阁,如何把理想的对立面所需的技能掌握到手,以保证自己的基本生存。
◎ 即使一些个锲而不舍的子,顶着荣誉的面具拿到了必须的学分以后,也就束之高阁,从此便讳莫如深。
◎ 不用怀疑,这些书不是束之高阁、用来装潢门面的,俄罗斯人在日常谈话中,常常能娴熟地引用某个戏剧故事、某句台词、某位剧中人物来表述和形容自己的观点与态度,随之便会得到对方的领悟和会意的反应。
◎ 也束之高阁或一扫而过,多数学生不在下次作文中引以为戒。
◎ 当年,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神圣而膜拜着,可我们并不真正了解马克思,懂得马克思,只是把它束之高阁。
◎ 但这规划被县委束之高阁。
解释一:高阁:储藏器物的高架。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
举例一: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毛泽东《实践论》)
出处二: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晋书·庾翼传》
举例二: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毛泽东《实践论》